• mail@sc-iplaw.com
  • mail@sc-iplaw.com

专利筑牢防汛“安全堤”

专利筑牢防汛“安全堤”

2024-08-07

当前,正处于“七下八上”的防汛关键时期,各地气象部门纷纷亮出看家本领,运用高科技手段筑牢防汛第一道防线。从智能管网运维,到大数据平台对雨情、水情的实时分析,再到物联网技术在水利设施中的广泛应用……这些科技创新如同利剑般精准发力,插入了防汛工作的每一个关键环节。它们不仅极大地提升了防汛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,更在关键时刻,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。

为城市“血管”做体检

雨季来临,城市的排水管网如同一条条隐秘的“血管”,默默承担着输送雨水、守护城市安宁的重任。然而,面对复杂多变的天气和日益严峻的防汛挑战,传统的管网巡检方式已难以满足需求。

近日,在江苏省昆山市的防汛一线,一款智能管网探测机器人大显身手。面对地下水位暴涨、部分交通路口管井突涌的紧急情况,机器人迅速响应,被投入目标管道中。它如同一位勇敢的探险家,穿梭在漆黑潮湿的管道内,通过前置的高清摄像头,实时传回管道内部的清晰画面。障碍物、结构缺陷……一切细微之处都逃不过它的“火眼金睛”。

“这款机器人还搭载了先进的智能识别系统,能够自主完成缺陷识别与分析,准确捕捉管道内部图像并开展数据分析。这一技术的应用,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和精确度,还大大减少了重复工作和误判的可能性。”广州集佳资产评估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,这款智能管网探测机器人及其配套技术,是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与国内企业、高校合作研发的成果,拥有多项专利,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智能识别算法、高清夜视摄像头技术、非开挖修复技术等,这些专利技术的运用,使得机器人在多工况下都能保持稳定的性能,为防汛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。数据显示,自该机器人投入使用以来,作业时间节约了80%,成本降低了约75%,成效显著。

如今,在智能管网探测机器人的助力下,昆山市的排水管网运维工作变得更加高效、精准。市民们纷纷表示,雨季出行更加安心了,城市的“血脉”也更加畅通无阻。未来,随着更多类似创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,城市的防汛能力将不断提升,为市民的安全保驾护航。

筑起管道的“防洪堤”

大雨的频繁造访,使得地下管道这条城市“血管”也会出现老化、破裂等问题,影响到城市的正常运行。传统的开挖修复方法不仅耗时耗力,还常常导致交通拥堵,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。近年来,一种名为原位固化法(CIPP)非开挖修复技术应运而生,它以其高效、环保的特点成为城市管道修复领域的明星技术,守护城市安全。

“所谓‘微创手术’,实则便是非开挖修复技术。”相关负责人介绍,这项技术以其不开挖、施工周期短、环境影响小等特点,为老旧管道的修复与加固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。前不久,这一技术在四川省成都市主城区大展拳脚——面对地下管道渗透、腐蚀等问题,市政部门采用了 CIPP技术。只见技术人员将浸渍有光敏性树脂的软管缓缓拉入待修复管道内,随后利用紫外光照射使树脂迅速固化,形成一层坚硬的内衬管。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,既不影响地面交通,又避免了大规模开挖带来的环境破坏。

“CIPP技术中的紫外光固化工艺及软管材料均拥有多项专利。这些专利的运用,使得内衬管与原管道之间能够实现紧密贴合,同时保证了内衬管的高强度与耐久性。在紫外光的照射下,树脂迅速固化成型,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防水屏障,有效解决了管道渗漏与腐蚀问题。”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
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管道修复技术专家表示:“CIPP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,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修复工作,这对于人口密集的城市尤为重要。另外,这种技术的灵活性也非常高,可以适用于各种尺寸和形状的管道。”

随着技术的进步,未来的 CIPP技术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,提高工作效率,并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。

做防汛的“指挥官”

前不久,浙江省杭州市遭遇了一场暴雨袭击,智能排水指挥系统迅速响应,成为了防汛工作的“指挥官”。这一系统提前两天预测到了暴雨可能会导致的内涝风险,根据积水情况和排水能力,自动调配了附近的排水设备和人员前往积水严重的区域进行处置。同时,系统还与交通、气象等部门实现了联动,通过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,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和气象灾害对防汛工作的影响。

“我们集合了一支由计算机科学家、水利工程师和城市规划专家组成的跨学科团队,经过数年的潜心研究,终于推出了这款集监测、预警、指挥于一体的综合系统。”智城科技有限公司(下称智城科技)相关负责人表示,这套系统的核心在于其先进的数据分析算法和物联网技术。它能够通过遍布城市的传感器网络实时收集水位、流量等关键数据,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深度分析,预测可能出现的内涝风险。在该系统中,智城科技围绕智能数据分析算法、物联网集成技术、可视化展示技术等进行了专利布局。

“在智能排水指挥系统的调度下,一台台排水泵车迅速抵达积水现场,开始全力排水。而系统内置的监控摄像头则实时传输现场画面,让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能够清晰地了解现场情况,并根据需要调整排水方案。经过数小时的连续奋战,积水逐渐退去,市民的生活和出行逐渐恢复了正常。”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
近年来,一系列防汛专利的运用,不仅提升了预警的精准度,还极大地增强了应急响应的速度与效率,它们如同城市的守护者,时刻准备着应对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,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。随着这些黑科技的广泛应用,城市的防汛体系正变得更加智能化、高效化,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。(本报记者 叶云彤)

(来源:中国知识产权报)